华南首次发现赖氏龙类恐龙化石 距今约7000万年
2025年2月,华南化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博士生王董浩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乔丹·马伦(Jordan C. Mallon)教授、首次四会市博物馆馆长梁灶群等专家学者共同宣布,发现AG超玩会其科研团队在广东省四会市太平岗地区的赖氏龙类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属于距今约7000万年的恐龙鸭嘴龙类赖氏龙亚科赖氏龙族恐龙。此次描述的距今化石包括部分背椎、尾椎、约万肱骨、华南化石肠骨、首次AG超玩会股骨和胫骨。发现
这是赖氏龙类赖氏龙亚科成员在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恐龙该亚科在东亚地区最南端的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上。距今四会赖氏龙化石代表了赖氏龙亚科恐龙在中国华南地区的约万首次发现,也是华南化石晚白垩世北美恐龙扩散至中国华南的唯一证据。该标本对于生物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前不同地区生态情况的宝贵材料。
鸭嘴龙类因长着鸭子一样的扁平嘴巴而得名,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植食性族群,属于恐龙中的鸟臀目。鸭嘴龙类演化出了成排的牙齿组合,整口牙齿超过千颗,牙齿之间高低错落、紧密排列,无任何缝隙。加上每颗牙齿上各异的凸脊,大大增加了牙齿与食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研磨效率。这种强大的咀嚼能力帮助它们在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四处繁衍,子孙遍布全球。
四会赖氏龙标本最初由本地“化石猎人”赵灿辉偶然发现,而后将化石交由四会市博物馆保存。化石点还发现3枚暴龙超科的牙齿(已另文发表)。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佳,且缺乏专业修复力量,这些标本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
2020年,四会市博物馆与邢立达课题组展开科研合作,后者邀请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业团队对化石标本进行精细的清修。在清修过程中,科研团队注意到化石标本有着长而细的背椎神经棘,这是相当罕见的特征。遗憾的是,野外收集到的化石数量有限,且保存状况不理想,多为碎片化,且缺失了含有大量生物分类学信息的恐龙头部。
在恐龙化石研究中,收集化石标本的形态学信息至关重要,这是进行生物分类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批标本,科研团队决定对化石进行三维扫描并重建,使学者可以多角度观察大型标本。
四会赖氏龙化石呈现出典型的鸭嘴龙类特征,其椎体未完全愈合,处于亚成年阶段。估计其全长约8米,成年后可能超过10米。在所有保存的骨骼中,背椎和肠骨保存的形态学信息最为丰富。其背椎的神经棘又细又长,这在鸭嘴龙类中的赖氏龙族的北美成员中较为常见。但该标本尤为特殊,其高与长的比例在鸭嘴龙类中仅次于最原始的豪勇龙(Ouranosaurus),可能与增强转身时的灵活性有关。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四会赖氏龙化石与北美的赖氏龙族亲缘关系接近,可能是亚冠龙的姊妹群。由于标本保存的骨骼较为零散,研究团队为保守起见,未建立新的生物分类。但该标本代表了不同于其他鸭嘴龙类的赖氏龙族成员。
四会赖氏龙化石与北美的赖氏龙族亲缘关系接近,可能表明该类群在白垩纪晚期从北美经白令海峡迁徙至亚洲。四会赖氏龙标本并非唯一的迁徙者,与其时代相近并与北美恐龙类群亲缘关系接近的东亚恐龙还包括嘉荫卡戎龙(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诸城中国角龙(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和特暴龙等。然而,四会赖氏龙标本是唯一拓展至华南地区古地理分布的迁徙者。
南方日报记者 杨琼 徐勉
- ·尹锡悦被罢免后命运将如何 谁可能成为韩国下届总统
-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在湘桥区揭牌
- ·市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劳动教育开放日活动
- ·开梦幻西游sf代理,梦幻西游经典sf代理
- ·中美两军举行2025年度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工作小组会
- ·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智敏: 发挥韩祠优势打造廉洁文化精品阵地
-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基层治理立法调研
- ·潮州大力实施定向培养项目 破解基层教育医疗“人才荒” 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 ·揭示终言教育新高度!梅州开淘汰学举行首届终言教育下场展演
- ·2023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决赛结果出炉 潮州3件选送作品获铜奖
- ·2023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决赛结果出炉 潮州3件选送作品获铜奖
- ·省市场监管局到我市开展市场监管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和燃气安全执法检查
- ·我国首次实现连续三年水库无一垮坝 水库安全状况持续改善
-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莅潮调研
- ·潮州中院联合多部门建立地理标志联合保护机制 延伸审判职能 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水平
- ·新时代好少年沈钟涵:持续努力 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