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上种子 2025种子大会聚焦智慧育种
新华社三亚3月22日电 题:当AI遇上种子 2025种子大会聚焦智慧育种
新华社记者赵颖全、上种罗江、种大种王与点
种子,聚慧育九游既记录着古老农耕文明的焦智农学智慧,也蕴含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上种新突破。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种大种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聚慧育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焦智开启种业创新的上种新赛道。
2月10日,上种在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种大种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聚慧育科研人员在科研玉米地里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南繁硅谷”是国家种业科技创新攻关的核心平台。据估算,我国新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超过70%经过南繁选育。
当下,千行百业积极拥抱AI。当AI遇上种子,如何助力培育出“超级品种”?
高产是育种永恒的主题,如今一粒好种子寄托了更多的期待:不仅要高产,还要稳产;气候变化下,需要更强的耐逆性;资源环境约束下,要高效利用能量、资源环境友好……
3月21日,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展示的农作物新品种种子。(中国种子协会供图)
植物“低语”,科技“聆听”。每一片叶子的卷曲、每一粒种子的饱满都是它们诉说的故事。
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提出“智能品种智能创造”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即集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培育出自主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作物的农艺性状成千上万,要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需要算力、算法挖掘基因与性状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整合优异性状。同时,与传统的“小作坊式”育种不同,智慧育种需要以工业化思路汇聚大量资源。
3月21日,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展示的智慧育种系统。(中国种子协会供图)
AI育种、智慧育种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在种子大会的室内展览数字大屏上,智慧育种成果一一展现。40多家参展单位纷纷拿出了新鲜科技与看家品种。
在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坐在电脑前“云”上管田成为现实。点开中国南繁硅谷数字化产业全景图,可以精准获取各个基地的育种研发、良种繁制等情况。通过遥感传回的信息,科研人员实时获取该基地的异常区分析和植物冠层含水等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数据采集智能转型、生物数据整合创新、智能算法效能跃升,构建出育种新场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单位,发布首个种业大语言模型“丰登”;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开发的算法能够精准预测作物表型,计算时间比传统统计模型缩短290倍;中种集团发布“玉米品种晋级与精准定位决策系统”,快速、准确完成品种优劣势分析和适宜种植区域的精准定位……
智慧赋能,良种诞生更可预期。
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往往需要测交成千上万个组合才能选出1个强优势组合。“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我们能够利用算法预测出高产组合。”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李慧慧说,依托全基因组杂种优势预测模型,筛选出的一些组合已进入新品种审定区域试验。
经过多年南繁育种实践,我国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批稳产广适的小麦新品系。未来,“南繁硅谷”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更多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小麦新品种。
我国智能育种方兴未艾,但与跨国种业巨头相比仍存差距。我国在大数据育种平台建设方面仍较薄弱,智能育种的商业化有待突破。海量的育种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也制约着“智慧大脑”算力与算法的充分释放。
“要加快运用智慧育种技术选育具有高产、优质、耐逆等特点的‘超级品种’。”钱前说。
借力数字技术驱动,不断为中国农业“芯片”升级迭代,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 ·DeepSeek升级!新V3模型中长篇文本写作升级,问答能力提升
- ·厉害了!梅州公安2个单位3名个人荣获“全省优秀”
- ·精彩“篮”不住!2023年梅州市工业园区企业职工男子篮球联赛开赛
- ·这两天被冷到没?下周,气温回升!
- ·南方大范围阴雨持续 多地将在湿冷中度过周末
- ·非遗“零距离”!东山书院举行五华采茶戏非遗展演
- ·2023年“经典诵读”文明实践活动梅州赛区,开赛!
- ·客侨赤子心 浓浓客家情!印尼万隆客属联谊会考察团来梅交流考察
- ·清明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85万人次
- ·平远县八尺米酒、丰顺县八乡绿茶、兴宁市王八龟鳖养殖荣获众创杯梅州市残疾人市级赛银奖
- ·“冻”真格!本周末,梅州最低气温或降至6℃
- ·共享音乐魅力!这场省级合唱交流展示活动在嘉应学院举行
- ·心中的“白月光”逐个白昼鹅 ‖ 冰地来客②
- ·备战“双十一”,您的快递小哥已就绪!
- ·“首笔破零”!梅州跨境大宗商品采购人民币结算成功落地
- ·“冻”真格!本周末,梅州最低气温或降至6℃